臨汾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:蒲縣民俗故事

2017-09-21 09:11:09 來源:臨汾新聞網

  蒲縣民俗故事是通俗文化,田間地頭,老少咸宜,在民間流傳的這些大眾化的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口頭故事,曾不被歷代文人所重視,終難逃“其文不雅馴”司馬遷語)、仕士所不齒、自興自滅的厄運。在弘揚民族先進文化的今天,人們在追求高深文化的同時,也體察到了民俗文化的失落。習俗和故事這一雙“孿生兄妹”,形同神似,遍及千家萬戶,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準則和精神理念,蒲縣人的骨子里都留下了它們深深的印痕。

  蒲縣民間文學源遠流長,民俗故事闡釋了方方面面的民俗活動事項,大致可分為“節(jié)日習俗”生活習俗”婚禮習俗”喪葬習俗”“俗語故事”五大部分,涉及工、農、商、醫(yī)、藝、玩等各行各業(yè)。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口頭講述,口口相傳。

  著名作家馮驥才說,民間文化遺產是我們祖先數千年以來創(chuàng)造的極其豐富和寶貴的文化財富,是我們民族精神情感、道德傳統(tǒng)、個體特征及凝聚力與親和力的載體,也是我們發(fā)展先進文化的資源與民族根基。由此,民間文化有史以來第一次名正言順地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尊重。

 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文明歷史,民俗故事也伴隨著人類社會發(fā)展走過了5000年歷史長河。華夏大地的炎黃子孫,在那生活貧困、文化落后的年代,一些民間習俗便成了他們的莊嚴禮儀,用口頭故事演繹習俗就成了他們的娛樂文化和教化文化,它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,它對研究民間文學、民俗文化有著一定的學術意義和價值。據《臨汾非遺名錄》


     

責任編輯: 吉政

版權聲明:凡臨汾日報、臨汾日報晚報版、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(fā)布的各類稿件,未經書面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(fā)布。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