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汾新聞網(wǎng)訊“改革開放之初,村里人看到爺爺帶著的手表非常羨慕,如今這塊手表和修手表的發(fā)票依然保存完好。”市民段延峰說,這塊手表和發(fā)票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?!倍窝臃逅f的手表是他爺爺上世紀70年代初購買的,后來修表時還開過一張發(fā)票,并且至今保存完好。發(fā)票為紅色表格形式,分為兩部分,右側為“發(fā)票”,標號為“98623”,時間為“1975年2月7日”,修表所用的零件寫在“名稱”之下,共有三種,當時修表費用為“叁元貳角正”。
這張發(fā)票上還蓋有一個“臨汾市鐘表眼鏡生產(chǎn)合作社革命委員會”的紅色印章。左側為“保修證”,當時承修手表的編號為“(18027)19號”。還有特別說明:為了優(yōu)待顧客,凡在本廠修過的鐘表,在六個月內,時刻快慢或自動停擺,免費修理。條斷絲亂另件損壞,修費另議?!毕路竭€有修表的起止日期,修表地址為“臨汾城內東大街”。
“爺爺在世時,每天要給手表上弦,這也是我最愛干的事,每次上弦時爺爺都會說悠著點,別用力過猛把弦弄斷了?!倍窝臃褰榻B,爺爺留下的表為‘東風’牌,是天津手表廠的產(chǎn)品,至今上弦后仍能使用,并且時間準確。”段延峰說,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戴表非常時尚,爺爺?shù)谋碣I得較早,出去后經(jīng)常有鄰居問時間,有時候還幾個人一起圍過來看,眼睛里充滿了羨慕,那時候覺得能有一塊表是件特別自豪的事情。
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一塊東風牌手表的價格為120元左右,相當于當時普通工人月工資的3-4倍,而且還得有購表票才能買,這在當時已經(jīng)算是奢侈品了?!倍窝臃逭f,“改革開放四十年,祖國發(fā)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,手表早在很多年前就進入了千家萬戶,這塊手表雖然價值不大,但它見證和經(jīng)歷了改革開放,見證了祖國的發(fā)展變化,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。”記者張春茂
責任編輯:付基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