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見
崔海昀
車漸行,兩側(cè)樹木漸漸深濃。至石膏山景區(qū),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路旁茂密、挺拔的遼東櫟、云杉。幽深的林區(qū),匝地的濃陰,氤氳出無上清涼,自打開的車窗絲絲浸來。
山在那里,不聲不語,蒼翠幽遠(yuǎn),像一個亙古的等待。空中俯瞰,雄踞于太岳山北段的石膏山,與介休綿山、沁源靈空山鼎足而立,遙相呼應(yīng),如一條綠色的長龍綿延千里。沿著山腳下的公路,與喬忠延老師、哲慧君自臨汾上高速,輾轉(zhuǎn)山水霍州,行駛近兩個小時車程,終于來到石膏山景區(qū)。人與山就這樣兩兩相望,互為走近。夏日的煩熱中,置身大山的濃綠中,一顆自滾滾紅塵一路奔赴的心,頃刻安頓下來。
清風(fēng)徐來,滿山的松濤發(fā)出輕輕的和聲。山西省散文學(xué)會組織的此次采風(fēng)活動,匯集了全省各地50余位散文作家。在清涼的群山之中,見到了楊新雨、譚曙芳、指尖等老師,還有各地久聞其名、素未謀面的同道友朋。久別的寒暄,相聚的歡喜,氤氳在群山之間。
(一)
臥龍山莊是一家主題式特色度假酒店,青山下紅青石鋪地,風(fēng)里,兩架秋千在輕輕搖晃,仿佛剛剛還在“墻外行人,墻里佳人笑”,演繹著一段千年的浪漫。墻角一座石磨盤,正在一輪一輪的歲月里流淌著五谷的芬芳、家常的溫馨。
一座青石砌成的小樓,隱在山腳下,古樸、生動,如山水中一抹重彩,蓄積著濃濃淡淡的歲月往事。推開三樓一間房門,陽臺上飄逸的白紗簾,如夢似幻,紗簾后面是觸手可及的滿山翠綠。打開窗,蟬鳴驟起,如大山宏大的合奏。
放好行李,剛跑到樓下與師友聊天,電話響起,西月老師打來電話,詢問我在哪里?原來我們分到同一個房間,主辦方只有一張房卡,西月老師來到房前,卻進(jìn)不了門。我忙拿上房卡往樓上奔。
此次采風(fēng)活動,西月老師負(fù)責(zé)與地市作家對接。多日來,西月老師加我微信,多次與我就車輛、行程、個人簡介進(jìn)行溝通,確保對接到位,活動順利。此次能與西月老師分在一個房間,真是開心。
上三樓,看到西月老師扶著拉桿箱立于門前,一頭短發(fā),顯得干練優(yōu)雅。雖一路舟車勞頓,卻很精神,整個人散發(fā)著明朗的氣息。進(jìn)了門,看著窗外的滿目青翠,西月老師也贊嘆這里的清涼幽靜。風(fēng)從陽臺打開的門吹來,絲絲涼爽。在這群山之中,我們從素不相識,到有兩天時間的相處時光,真是緣分造化使然。
西月老師原名任愛玲,是山西散文學(xué)會太原分會會長,已出版7本著作。因此次活動有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捐書儀式,匆匆一覽她的7本書,就要在下午的工作會議上捐出去,害我心心念念遺憾了好久。
西月老師在生活上對我細(xì)心而關(guān)照,上山前,總要在我隨身攜帶的小包里裝滿脆棗、糖塊、巧克力等,以備體力不支時應(yīng)急之需。每晚沖完澡,都要給我一張?zhí)一婺?,讓我采風(fēng)期間心情始終如桃花般燦爛。她寬厚中也透著幽默和嚴(yán)厲。一天下山回來,已到了午飯時間,我偷懶躺在床上,不想她靜靜站在床邊等我。我聽見她沒動靜,又調(diào)整一下姿勢躺著。這下她發(fā)話了:“哈,本想你自覺起來,沒想到你躺得更舒服了!”我一愣,大笑著起來,和她一起去餐廳吃飯。
連日勞頓,晚上開會前,西月老師忽然頭暈,似是中暑。我忙接過她的背包,又張羅著找藿香正氣水。心中著急,就像照顧自己的親人。
一晃兩天的采風(fēng)活動即將結(jié)束,心情忽然變得戀戀不舍。一段友誼剛剛在青山綠水中拉開序幕,又將相別于茫茫人海。
那天,西月老師先我一步離開房間,奔向集合點。我下去時,她已上了中巴車。忽然想起,我們連一個正式的告別儀式都沒有。
車開了,她北上,我南下,從此山長水闊,遙遙無期。
我發(fā)微信給她:“任老師,我一個車一個車找過去,想和您告別,也沒找見您,心里悵然。期待下次再聊?!?/p>
她立馬回我:“期待再聚!”
車窗外的風(fēng)景一晃而過。漫漫一生中,人總要去遇見。遇見山,遇見水,遇見人。每一個細(xì)膩的、不經(jīng)意的遇見,都是歲月溫潤的注腳,通向更為內(nèi)省而豐富的自己。
(二)
坐上纜車,如長出翅膀在山里飛翔。
石膏山索道,于山腰間拋出一條長長鋼索,一車六人的封閉纜車間隔排列,把游客送至距地面百余米的空中。
俯瞰腳下,群山蔥郁,綠水縈繞。南峰諸嶺,橫臥著五座山,遠(yuǎn)望似五條手指,細(xì)凝如五龍騰躍,俗稱五龍壑。纜車掠過,如聽見龍吟山谷,鷹擊長空。
纜車下方,是一條時隱時現(xiàn)的盤山階梯,殊途通向天竺寺景區(qū)。經(jīng)盤延山腰的一段云墻步道,過舍身崖,登上南天門,極目遠(yuǎn)望,風(fēng)光無限。天竺山是石膏山中心地理與人文主景區(qū),始建于清朝雍正八年,門額鑲嵌磚雕“山林野趣”四字,是傅山先生題字??梢姼瞪较壬?dāng)年也沉迷于這里的山野風(fēng)光,得自然趣味,興之所至,揮毫題字。
山間行走,看見路旁大大小小的木棍支撐在石巖下面。同行的當(dāng)?shù)貙W(xué)者孟繁信老師說,支山,是一種古老的民俗。當(dāng)?shù)赜幸痪渲V語“木棍支山,腰腿不酸”。民間有一種說法,在石頭下?lián)螛渲ρ惶?,很多游山的人都會這樣做。支山的木棍叫支山棍,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。撿一根木棍,虔誠支在巖石底下,也對生活許下一個虔誠心愿。
入“云路仙境”,拾級而上,前方傳來若有若無的梵音,清心入耳,禪意悠遠(yuǎn)。過一段只可一人通行的石階,眼前豁然開朗,神奇的蓮花洞于山崖間靜默守候。蓮花洞也叫白衣寺,形態(tài)各異的鐘乳石凝脂凝膏,柱狀下延,乳柱晶瑩透亮,有細(xì)密水珠款款滴落,及至蓮花座底。相傳,白衣菩薩坐化于此。經(jīng)年累月,菩薩影像化為乳狀熔巖,漸漸隱身于乳石之內(nèi)。
導(dǎo)游姑娘說,白衣菩薩,也稱白衣大士,是觀音菩薩的化身,在當(dāng)?shù)匕傩罩辛粝略S多美談佳話。傳說,遠(yuǎn)在廣寒宮的嫦娥被她的善行美德所打動,夜靜月明之時,常會飛來與她會面敘談,以對弈為樂。
望著蓮花洞前的平臺,心中忽然有仙樂升起,衣袂飄飄的兩位仙子,在這里飲茶對弈,該是多么的自在樂事。
遠(yuǎn)眺群山,石膏山水域面積最大的龍泉湖靜臥山底,狀如游龍。龍泉湖往上可追溯到沁源一帶,沿溝谷泉流溪瀑匯集而下,沿途景致有“石猴望月”“千年水龜”“月牙山”等,上游可漂流,下游開設(shè)各種游樂活動。
順著這條水域,有一條石膏山的人文血脈——靈沁古道,悠悠古道,記錄古人行蹤線路,留下千古文脈。西漢初年,龍吟書院曾設(shè)置雨靈沁古道的客棧里,過往文人騷客絡(luò)繹不絕。據(jù)民間傳說與考證,王維、李商隱、趙匡胤、趙普、于謙、傅山等歷史名人都到過書院,或打尖、或題字、或吟詩、或游玩、或隱居,留下許多佳談軼事。
靈沁古道上,曾走過多少失意或大徹大悟的人。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那條少有人走的路,在日復(fù)一日不被看見的日子里,用雙腳或精神探索屬于自己的、不被定義的路,又都很神奇的、在更長久的時間里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位置。
萬物有靈,一石一木、一窗一檐,留下一個又一個澄明的瞬間。掛于絕壁的崖柏館,是凝固的時間,也是生命點亮生命的瞬間。半山腰,幾朵白云繚繞,升起淡淡的霧氣。人與山、人與人的際遇,跟云一樣,都是山中一個安靜的瞬間。
海德格爾說,人應(yīng)該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。王維則說,人應(yīng)該悠然地生活在山中。滄桑人間,恰是因為這些永恒不變的,和永遠(yuǎn)在變的,會讓人覺得,這人間,亦有許多可愛之處。紅葉滿山,又冬雪覆林,待到冬盡春來,又有紅粉的桃花燦然山頭。
清風(fēng)明月,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。天地之間,明月清風(fēng)本自由,人亦自由。
每個人的心上,也有一座山。
月光如境的夜晚,悠長、空靈的梵音響起,可曾踏月而來,奔赴纖塵不染,山河澄澈的山中?
(三)
白楊河,一處未被開發(fā)的原始之地。濃郁的草木氣息,腳下綿軟的層層落葉,是時間的累積與儲存。走在林中小道上,兩旁樹木參天,溪流淙淙,芳草葳蕤,像無數(shù)次夢里的精神故鄉(xiāng)。
在一路的跋涉中,山水,是遇見的欣喜、是心靈的沉浸、是精神的洗濯。放諸山林,人亦不過是一個小小山林之客。
行走石膏山,從滿山蒼翠到龍行山澗,它蘊含著千年文化中生生不息的鮮活情感。溪水邊妖冶的虞美人,白楊間悠長的鳥鳴回聲,無不詮釋著山水與人的互動,鳥雀與林木的對話。在自然空間中,個體生命平等獨立又和諧共存,天人合一不是深不可測的理論,那就是年復(fù)一年、細(xì)水長流的煙火日常。
靈沁古道那幾位山水間遙望的文人,在紅葉漫天、雁群南歸、起伏的山巒間,可曾感受到大自然的節(jié)奏韻律,一種比聲名更為永恒的東西。一顆漂泊的心,是否也像那些雁鳴一樣,落在草木之間,得到真正的休養(yǎng)生息。
去攀登,去遠(yuǎn)望,去遇見。
眉宇間帶著山水朗潤之氣,哪怕在失意的世界里,也可以看到草木青青,山河遼闊。
有一天,會忽然頓悟:人生中有許多漫長的獨行,有許多各自一隅的離別。白云繞過山巒,清溪歡唱林間,懂得相遇的意義,才會懂得它如此美麗。
責(zé)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