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光的刻刀,終將文明的密碼鐫刻進大地年輪。
——引言
歷史長河浩蕩,文明星火不熄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、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。”當黃土高原的風拂過四千年前的夯土基址,當數字光影在“中”字形博物館流淌,陶寺遺址從考古學家的手鏟下走向民族的集體記憶。
今天——2025年7月1日,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揭牌,實現了山西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“零”的突破。腳下這片沉睡數千年的都邑遺址,終以國家文化地標之姿,不僅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壯闊長卷,更成為推動文旅深度融合、釋放文明傳承創(chuàng)新時代價值的支點,為全省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書寫了嶄新篇章。
一把解碼中華文明的鑰匙
當塔兒山的晨曦掠過汾河東岸的黃土臺地,4300年前的陶寺先民或許未曾想到,他們夯筑的城垣、觀測的星象、創(chuàng)制的禮樂,會成為解碼中華文明的鑰匙。
1958年,山西襄汾陶寺村。幾枚散落的灰陶殘片,無意間叩響沉睡四千載的厚重門環(huán)。二十年后,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探鏟探入汾河東岸的沖積扇,揭開了陶寺遺址科學考古發(fā)掘的恢宏序幕。1978年至1985年,首次大規(guī)模發(fā)掘如解碼密鑰:陶寺文化早、中、晚三期序列漸次分明,墓葬中玉琮森然列陣,陶器紋飾暗藏禮制雛形,一個湮滅的史前都邑初露真容。
2002年,歷史在此轉折。陶寺遺址正式納入國家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”——這項承載民族尋根使命的世紀工程,以多學科剖解文明基因。此后,驚世發(fā)現噴薄而出:12道觀測縫切割天穹,精準標記太陽回歸年20個時節(jié),將《堯典》“歷象日月星辰”的記載實證至4000年前;圭尺刻度上的夏至日影標記,化作“允執(zhí)厥中”治國哲學的地理本源;彩繪龍盤以精美蟠龍圖案為探索龍圖騰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,朱書扁壺上的獨特文字實證了在甲骨文之前約800年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字系統。
作為入選全國“百年百大考古發(fā)現”的核心遺址,這座280萬平方米的龍山時期都邑經近半個世紀接力發(fā)掘終重見天日。宮室基址鎮(zhèn)守中軸,倉儲區(qū)粟黍盈倉,手工業(yè)作坊爐火未熄——陶寺以完備的都城規(guī)制、成熟的天文體系、初興的禮樂制度,實證中國早期邦國形態(tài)的誕生。
在中華文明探源的宏闊星圖上,陶寺與良渚、石峁、二里頭并耀蒼穹,共鑄“四大都邑性遺址”的文明譜系。
尤為珍貴的是,當《尚書》記載的“堯都平陽”在傳說中縹緲千年,陶寺以時空與地理的“嚴絲合縫”、文明高度的驚人契合,讓“堯舜傳說”首次獲得考古實證支撐。正如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所言,“對陶寺圭尺的考古研究表明,4000多年前的陶寺已經有了‘地中’觀念,當時的王者認為自己所處的都城就是天下之‘中’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‘中國’之‘中’,始自陶寺?!?/p>
當陶寺古觀象臺的觀測縫仍與冬至曙光重合,當圭尺投影依舊落在夏至刻度線上,當現代科技與先民智慧完成跨越時空的對話時,陶寺遺址早已超越了考古學的意義。它是華夏民族的精神圭臬——丈量著歷史的厚度,標定著文明的坐標,更指引著“何以中國”的永恒追問。在這片黃土之下,埋藏著中華文明最古老的基因;而基因解碼的密鑰,正握在每一個仰望星空的今人手中。
文明的時光容器與原鄉(xiāng)
2024年11月12日,一座“中”字形建筑在塔兒山下落成。陶寺遺址博物館,以現代之軀盛起4300多年的文明星火,成為遺址公園內首個落成的核心文化設施。
博物館,盛放歷史時光的現代容器。在這里,一束“文明之光”串聯起近半個世紀的考古發(fā)掘,也串聯著跨越四千載的古今。步入“光被四表 協和萬邦”主題展廳,“文明蘊化”“煌煌都邑”“早期國家”三大展區(qū),以50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,匯聚了從5000余件出土文物中精選的230件(套)陶器、玉器等。朱書扁壺上神秘的字符,是中華文字初萌的胎動;彩繪蟠龍紋陶盤游走的蟠龍,映照著早期王權的威嚴;玉琮的溫潤與鼉鼓的雄渾,共同奏響禮樂文明的序章;多璜聯璧、銅蟾蜍片飾、綠松石鑲嵌腕飾、彩繪漆木器、骨質口簧……不可計數的文物遺存,每一件都是歷史的見證者,承載著先民的智慧與創(chuàng)造力。
博物館的生命,在于讓塵封的歷史重煥生機。在這里,數字化技術成為破解時空壁壘的利器:裸眼3D讓巍峨的宮殿群拔地而起,18柱洞東西延展,勾勒出中國最早“雙城制”都邑的雛形;全息投影生動展現著煌煌都邑內的功能分區(qū)和水利系統的宏大場景。輕觸屏幕,鼉鼓震響、銅鈴清越,《尚書》中“八音克諧”的禮樂縈繞耳畔。
科技賦能讓文物不再是靜默的展品,而是流動的史詩。陶寺遺址博物館開館即成文化地標,迄今半年多已吸引游客逾22萬人次,尤其是今年“五一”單日突破6000人次——這樣的火爆景象,僅是宏大敘事的序章。
今年5月初,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放。在規(guī)劃總面積519.38公頃的土地上,融合了“最小干預”理念與前沿科技。宮城區(qū)內,540平方米的宮殿基址被譽為“王權大平層”,夯土的厚重訴說著早期國家的威嚴;觀象臺前,游客立于觀測縫間,靜候夏至陽光精準穿透第12道縫隙,感受遠古天文智慧與現代文明的時空對話;天文考古館中,問天球幕演繹著斗轉星移的亙古韻律,圭表測影互動裝置讓游客親手丈量光陰的腳步,將抽象的天文知識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沉浸體驗。
“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?!弊屖詹卦诓┪镳^里的文物“活”起來,才能滋養(yǎng)民族的根與魂。從遺址博物館的精心陳設到遺址公園的時空延展,從學術秘境到全民課堂,陶寺完成了從文物容器到文明原鄉(xiāng)的升華。
孩童在圭尺投影前凝思日影流轉,學子于研學基地用AI解碼天文奧秘。當“背誦《堯典》免門票”引發(fā)萬人吟誦,人們不禁感慨:“這是與先民的跨時空握手!”
當博物館承載的文明星火漸成燎原之勢,陶寺作為國家文化地標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也愈發(fā)清晰。
丈量文化自信的新坐標
今年6月14日,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五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名單,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山西省唯一入選項目在列,山西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實現了“零”的突破,標志著陶寺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邁向了新的階段,也為臨汾市社會文化發(fā)展注入了強大動力。這份由五千年時光淬煉的榮耀,更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新標桿,推動著由“文物大省”向“文旅強省”的轉型。
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“以重要考古遺址為主體,兼具科研、教育、游憩功能的全國性示范公共空間”,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自2017年立項起,便定位建設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地、新時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示范園,將遺址區(qū)與保護展示區(qū)有機串聯。目前,已開放遺址博物館、陶寺天文考古館、宮城墻、宮殿區(qū)及考古發(fā)掘現場等展示區(qū)域,初步構建起“考古現場+數字復原+場景體驗”的三維展示體系,成為“活態(tài)文明教科書”。
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揭牌,為區(qū)域發(fā)展注入強勁動力。今年以來,臨汾市積極落實山西省委、省政府將文旅產業(yè)打造為戰(zhàn)略性支柱產業(yè)的決策部署,以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支點,將其融入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大局,與全市各類博物館協同發(fā)展,形成文化旅游的集聚效應,共同講述臨汾故事,傳承中華文明。2025年春節(jié)期間,陶寺遺址博物館與臨汾市博物館、晉國博物館“三館聯動”,串聯起“人類起源—國家起源—晉國風云”的文明脈絡,并融入“跟著悟空游臨汾”等主題線路,推動臨汾市旅游從觀光向沉浸升級。今年1至5月份,全市重點監(jiān)測景區(qū)接待人數424.5萬人,同比增長30.1%;門票收入10176.2萬元,增長20.7%;經營收入19470.1萬元,增長16.7%。
如今,在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,文創(chuàng)商店里的“龍盤絲巾”“圭尺書簽”等創(chuàng)意產品備受青睞;《對望·陶寺》實景演出以鼉鼓、石磬復原古代儀典,場面震撼人心;“陶片拓印”“圭表測影”等體驗項目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熱門選擇。
放眼三晉,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實踐,則以保護與開發(fā)共生的模式,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貢獻著“陶寺經驗”,詮釋著“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成為高質量發(fā)展新引擎”的山西實踐。
四千年前,先民執(zhí)圭尺立“地中”,定農時而安天下;四千年后,我們以公園為尺,丈量的是文化自信的新高度,標定的是民族復興的坐標系。當陶寺的晨曦年復一年穿過觀測縫隙,文明的故事將在每一雙探尋源頭的目光中永恒新生——因為每一次對歷史的回望,都是向著未來的遠征。
記者 孫宗林 亢亞莉
責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