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堯都河西元代古戲臺

2019-01-09 21:50:09 來源:臨汾新聞網

  臨汾新聞網訊 騎行穿越橫貫南北的高鐵橋下,途經20世紀臨汾著名的水利工程——七一渠,最終,我抵達了大戲臺所在地東羊村。

  一進村口,道路兩側整齊的松柏好像知道我的意圖似的,夾道歡迎我的到來。功能齊全的村文化廣場、環(huán)境優(yōu)雅的東羊小學、村民漂亮的二層樓房,都顯示著該村不俗的經濟文化實力!遠遠望去,一棵高大壯碩的樹干矗立在路邊。在它的北邊,一座檐角明顯高挑的古建筑,掩映在紅墻綠柳的包圍之中,這,便是我心中思念已久的東羊元代戲臺了!有民謠:“土門的泊池羊舍的樓,東羊的戲臺數了頭”,可見它的影響非同一般。

  由于廟宇南門關著,我便來到了東門,很不湊巧,也是鐵將軍站崗——門鎖著!我就近詢問小賣店的美女老板,她說,看門的陶師傅也許回家吃飯去了,大約得一兩個小時。等候的檔口兒,我來到廣場南邊的一棵被鐵欄桿焊封起來的皂角樹下。粗大的樹干斜立著,枯黃的樹葉幾近落完,我端詳著掛滿樹枝的一串串咖啡色的皂角,心里想著這棵樹至少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,仔細一看,它的樹心已經空了,全仰仗著堅硬的外殼支撐了這么幾百年。隨手在樹下撿了三五個隨風搖落的皂角,放進兜里,權且當作我這次東羊之行的紀念物吧!

  這時,一位七旬老人走出門來,見我眼生,便上前搭話。弄清原委后,老人直接說:“不用等了,你去陶師傅家找他……”并指明了方位。道謝后,我沿著指引來到了陶家,也是不湊巧,陶家大嫂說他去河東澆地去了,立馬打手機幫我聯系。電話那頭兒,陶師傅回話說干完活了,正往家趕著。

  陶師傅進院,聽我說明來意后,推起自行車說:“咱們先去看吧!”我連忙勸阻,讓他先吃飯。他笑呵呵地說:“不礙事!讓她做面,我不吃餃子。”無奈之下,我只得訕訕地隨他而去。

  待陶師傅一打開大門,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古戲臺。只見它的基座高一米五上下,臺邊全部是用條形石塊砌成,東墻上鑲嵌有一塊“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土廟”字樣的石刻小碑,跟前還立有一塊1986年修復的“梨園芳蹤”石碑。戲臺坐南朝北,建筑呈正方形,系十字歇山頂。其東、南、西三面圍墻封閉,舞臺面北而開,東西墻頭是兩根雕花描圖的正方大石柱支撐,從戲臺前立柱上刻著的“至正五年本村石匠王且王”字樣推測,戲臺應當建于1345年,屬于元代后期;整個舞臺只有一個演出區(qū),屋頂結構與王曲村的極其相似,可謂精美絕倫,繁密三跳式斗拱,系“八卦攢頂”藻井,故稱八卦亭。舞臺中央的南邊墻體上有一副髯公鐘馗麒麟威武戲耍的圖畫做背景(又有“麒麟送子”之說),圖畫左邊靠上的地方有一個墻皮掉落的破洞,非常惋惜;舞臺中央的上方,懸掛有一塊藍底金字的匾牌,上書“古臺生輝”四個大字,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張一先生于1986年題寫的。

  這個舞臺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一股展翅欲飛的恢宏氣勢。據說,祖師爺魯班聽說這里建樂亭,趕緊下界給他的傳人密授搭建藻井的八卦秘笈,建造師曾夸??冢骸按藰吠ぬ煜碌谝?,后人翻建時,人若比我強,外加一根梁;人若不如我,拆下搭不上?!焙笫涝诜〞r,果然不能恢復原樣,無奈之下,只好去掉幾根斗拱才勉強合頂,使之充滿了神秘浪漫的色彩。陶師傅介紹,戲臺在元代后期始建,至正五年重葺,這里每年都會有很多學者和外地游客前來參觀。

  與王曲村的元代戲臺相比,東羊村的元代戲臺面積、功能等少了許多,但兩者各有所長,且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我國不可多得的現存保留完好的國寶級戲曲瑰寶。

  據范老先生講,王曲村和東羊村這兩座戲臺是元代師徒兩人分工而建的,王曲村的戲臺是師傅所建,東羊村的乃是徒弟所為。老先生還說,當年人家東羊村上邊有人做大官,為本村爭取到很多名號,所以,名氣自然要比王曲村的大許多。

  今日有幸探訪了堯都區(qū)境內現存完好的兩座元代大戲臺,可以說收獲頗豐!我既為家鄉(xiāng)還有如此完美的戲曲瑰寶保留至今感到高興,也為臨汾“戲曲之鄉(xiāng)”找到明證倍感自豪??梢韵胂?,宋元時期,雜劇大師關漢卿就出自平陽府界,傳統戲《三進士》就取材于汾河西部的帽兒劉村;無論宮廷科班,抑或民間草臺戲班,我們故鄉(xiāng)的戲曲活動當時該是多么的繁盛,這實在是世界戲曲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輝煌篇章。

  堯都境內共有三座元代大戲臺,除了今天見證的兩座,還有一座年代更為久遠的大戲臺——魏村鎮(zhèn)牛王廟戲臺。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年,后因地震屢次重修。堯都境內的這三座元代大戲臺,承載了華夏民族多少歷史故事和美好記憶!我期待著,能夠盡快成行,去一睹第三座元代大戲臺的風采。(賈永安

     

責任編輯:姚建

版權聲明:凡臨汾日報、臨汾日報晚報版、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(fā)布的各類稿件,未經書面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(fā)布。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。